- 芯源微晶圆加工设备放量净利增15倍 坚持自主研发15项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
- 一把用无数革命烈士换来的驳壳枪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兴衰
- 聊聊“蚊”式轰炸机:木头加胶水就是个大航模
- 电视剧《双面胶》的真实案例结局怎样
联系人: 张生
手机: 13800000000
电话: 400-123-4567
邮箱: admin@eyoucms.com
地址: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
一把用无数革命烈士换来的驳壳枪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兴衰
中国从军阀内战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,曾大量装备以及使用此枪,进而使得该枪在影视剧中的出镜率非常的高。
驳壳枪有多种,比如二把匣子丶三把匣子,三保险、单凤眼、双凤眼、大镜面丶小银面丶二十响丶快慢机丶最次的一种捌断腰、(一种单发外观像驳壳枪的土)有德国进口的,也有国内生产的,即是国内生产的也是进口大量零件,自己也生产一部分零件来组装。
驳壳枪分两种口径,一是9毫米,当年山西太原兵工厂生产过,另一种是7.63毫米,这种口径也适合用国內生产的五一式手枪弹。
以上对中国人民的独立和解放做出过非常大的贡献,虽然不是我国生产的,但是这绝对是无数革命先烈、及老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。
驳壳枪其实正儿八经的名字是毛瑟c96军用式手枪,由于这把枪的枪套是用木盒制成的,所以在中国又被称为“盒子炮”和“匣子枪”,(以前经常在电视上看的到就是这款枪)。
再到后来,驳壳枪又推出了一款全自动型号的枪,又被称为“快慢机”,另外在中国还有诸如大镜面、大渡匣子、自来德、20响,等的称号。每一个称号背后都有着存在的意义。
驳壳枪是1896年由毛瑟兵工厂推出的一款半自动手枪,后来在进入中国后,因为射程远、装弹量大、火力猛、射击精度高,一下子在中国赢得了非常高的声誉,并且此枪还有多种仿制品在中国生产。
中国从军阀内战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,曾大量装备以及使用此枪,进而使得该枪在影视剧中的出镜率非常的高。
驳壳枪最初是来源于德国毛瑟兵工厂的“菲德勒”三兄弟,说来也是比较有意思的,因为这把枪是他们利用工作的空闲时间设计出来的枪,但是毛瑟兵工厂的老板还为此枪申请了专利,所以驳壳枪又被称作“毛瑟手枪”。
该枪于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,于1896年也就是次年开始正式的生产。
在1939年的时候毛瑟兵工厂就停止生产此枪了,不过在生产的期间共生产了大约100万把毛瑟手枪,其中70%销往中国。
在20世纪初期,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,中国的枪械装备较落后,又对军火需求量较大,并且世界各国还对中国实行禁运,但是手枪却不在禁运之列,所以在这样的艰难情况下,大量的毛瑟手枪开始进入中国。
流入中国的毛瑟手枪及型号也是较多的,主要有9毫米口径和7.63毫米口径的两种型号,并且还有部分全自动改良型M712也流入中国,使用可拆式20发的大容量弹匣。也因此被称为20响。
民国时期,山西省都督阎锡山在太原建立了兵工厂,并且配备仿制的就是点45口径的汤姆逊冲锋枪,但其配备的驳壳枪是7.63毫米口径,所以令后勤的补给非常的困难。
后来阎锡山决定生产点45ACP版的驳壳枪,以此来简化后勤补给,此型号在1929年被命名为17式,并且在枪身上刻有“民国18年晋造以及壹柒式”的标记,该款枪采用的是10发固定式弹仓,并且该行也是世界上唯一采用点45口径的驳壳枪。
后来中国人民针对基层军官,也进行过仿制驳壳枪,仿的是M712型,握把式使用的64式手枪,使用的是7.62×25毫米51式手枪弹,后来又被命名为80式手枪。
驳壳枪在上世纪初进入中国后,此枪迅速成为各部队军官的首选,而打响南昌起义使用的就是一支驳壳枪。
而我国抗日民族英雄“杨靖宇”将军殉国时,身上携带了三把不同型号的驳壳枪,很有意思的是因为驳壳枪后坐力较大以及弹壳会很容易弹到手上,中国人想出了一个非常简便的化解方法,把驳壳枪平放射击,这样一来弹壳既不会砸到自己,还可以依靠后坐力的弹跳来做战术扫射。
对驳壳枪的感情,中国人比其他人应该更深从军阀混战、北伐战争、抗日战争、国共內战再到朝鲜战争,驳壳枪几乎是无处不在的,更是见证了我国那段峥嵘岁月的兴衰。